2025-10-28
水下設備無線充電技術被視為“海洋智能裝備的最后一塊拼圖”,其研發涉及電磁學、材料學、流體力學等多學科交叉,技術壁壘極高。魯渝能源自2018年起深耕該領域,通過“理論創新原型驗證工程迭代”三步走策略,構建起完整的水下無線充電技術體系,多項核心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技術演進:從“實驗室”到“深藍色海”
水下無線充電技術歷經近十年發展,主要面臨三大挑戰:
能量傳輸效率:海水對電磁波的吸收與散射導致傳統空氣介質無線充電效率下降50%以上;
動態環境適應性:水流擾動、設備姿態變化導致線圈耦合不穩定;
長期可靠性:海水腐蝕、生物附著(如貝類、藻類)影響充電接口性能。
核心技術解析:四大創新點筑牢技術護城河
1. 高效耦合機構設計:采用“磁聚焦+阻抗漸變”線圈拓撲,配合納米晶合金磁芯,將海水環境下的能量傳輸效率從65%提升至88%;
2. 自適應能量管理系統:基于模型預測控制(MPC)算法,實時調整工作頻率(85kHz200kHz)與激勵電流,響應時間<10ms,抗水流干擾能力達0.8m/s;
3. 仿生防生物附著涂層:借鑒鯊魚皮表面微結構,開發聚四氟乙烯基復合涂層,生物附著率降低70%,維護周期延長至12個月;
4. 多物理場協同仿真平臺:自主開發包含電磁、熱、流體、結構的多物理場耦合仿真軟件,縮短新產品研發周期40%。
標準化推動:引領行業技術規范
作為中國海洋工程協會會員單位,魯渝能源參與制定《水下無線充電系統通用技術要求》團體標準,明確了設備分類、安全防護、性能測試等關鍵指標。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表示:“技術創新需與標準同步推進。我們開放部分專利(如‘一種深海無線充電密封結構’ZL20231024XXXX.X),旨在聯合產業鏈伙伴共建水下能源補給生態。”
應用前景:賦能“透明海洋”戰略
隨著“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國家戰略的推進,水下無線充電技術將在海底觀測網、深海空間站、水下機器人集群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魯渝能源已與自然資源部某研究所合作,在南海建立首個水下無線充電試驗基站,為深海長期觀測設備提供穩定能源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