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水下機器人(ROV/AUV)作為海洋探測、海底工程、水下救援的核心工具,其能源系統正朝著“小型化、長續航、高可靠”方向升級。傳統水下充電依賴臍帶纜或艙內電池更換,不僅限制活動范圍,更增加設備維護復雜度。魯渝能源推出的水下機器人用無線充電模組,以“微型化設計+深海耐壓性能+高效能量傳輸”三大核心優勢,成為水下裝備能源升級的關鍵部件。
技術痛點:小空間與高功率的矛盾
水下機器人內部空間寸土寸金,尤其小型觀測級ROV(直徑<300mm)對充電模組的體積和重量要求嚴苛。同時,深海環境下(如3000米水深),設備需承受30MPa水壓,傳統無線充電模組的磁芯材料與密封結構難以兼顧耐壓性與能量傳輸效率。行業調研顯示,超過60%的水下機器人故障源于能源系統,其中充電接口漏水與電池續航不足占比最高。
模組創新:從材料到結構的全維度優化
魯渝能源水下無線充電模組(型號LYSWCM01)通過以下技術實現突破:
1. 納米晶合金磁芯應用:采用高飽和磁通密度(Bs>1.2T)的納米晶帶材,磁芯體積較傳統鐵氧體減少40%,在Φ120mm×30mm尺寸內實現2kW功率輸出,功率密度達5.5kW/L;
2. 金屬波紋管密封技術:創新采用Inconel 718合金波紋管作為壓力補償元件,實現40℃~85℃寬溫工作,水下耐壓等級達6000米(60MPa),滿足全海深作業需求;
3. 動態阻抗匹配算法:內置MCU實時監測水下介質變化(如水溫、鹽度),通過可調電容網絡補償線圈耦合系數變化,確保充電效率在80%以上(傳統固定參數模組效率波動±15%)。
場景驗證:深海探測與工業檢測的可靠選擇
在某深海熱液探測項目中,搭載魯渝LYSWCM01模組的AUV實現水下基站自主充電,單次下潛作業時間從12小時延長至28小時,數據采集量提升130%;在核電站水下檢測場景中,該模組經受住高溫(65℃)與放射性水環境考驗,連續工作1800小時無故障,較傳統充電方式減少90%維護次數。
行業影響:推動水下裝備模塊化發展
魯渝能源模組產品經理指出:“標準化與模塊化是水下機器人產業的趨勢。我們的模組提供CANopen與RS485通信接口,支持即插即用,已與國內10余家水下機器人廠商達成合作。未來將推出微型模組與大功率版本,覆蓋從微型觀測機器人到重型作業機器人的全場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