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
手機無線充電裝置和被無線充電手機裝置之間只存在通過磁場傳遞能量的方式。早在1831年,法拉第就發現了電子磁感應現象,揭示了電與磁的關系。一般來說,電能可以生磁,磁也可以生電。我們目前主流的無線充電技術和磁感應無線充電技術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我們手機的背部和無線充電器都有一個線圈。充電器的線圈通電后,線圈會產生磁場。當我們把手機放在充電器上時,我們手機位置的線圈會感應到磁場,從而產生感應電流。
2021/05
當今智能科技、無人駕駛成為熱門話題,各行業的企業為了追求商機開始轉型,推出高品質的智能化服務成為普遍的舉措。在為企業節省更多人力的同時,“無人化”的改造方式也為現階段的防疫工作貢獻了一份力量。
2021/03
無線充電的原理實際上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給設備充電。原理類似于變壓器設備。需要發射裝置和接收裝置。發射裝置將電流轉換成電磁信號,然后接收裝置將接收到的電磁信號再次轉換成電流,這就是無線充電的原理。
2021/01
12月2日,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日本機器人開發創業公司(ZMP)和日本B&Plus傳感器聯合宣布無線充電機器人MobiPOWER概念設計開發成功,將滿足全球充電基礎設施日益增長的需求。
2020/12
專家認為,有線充電和無線充電的區別不只是充電方式的不同,還有對電子設備硬件性能的不同要求。記者了解到,目前有線充電已經非常成熟,硬件上只需要相應的接口和電源管理接口電路。與有線充電相比,無線充電對硬件性能要求更高。由于充電方式不同,其充電器和接收器需重新設計。例如,手機、智能穿戴等電子設備一般都包含中央處理器(CPU)、數字信號處理(DSP)等算術處理芯片。無線充電的高頻交變電場可能對這些芯片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需要加強對交變電場的屏蔽措施或采用抗干擾能力更強的芯片。
2020/12
隨著物聯網、可穿戴和便攜式設備的發展,人們對智能電子產品的依賴越來越大。但是零亂的充電線往往會讓消費者頭疼,頻繁的插拔電線也會對充電接口造成一定的損壞,于是人們開始尋求新的充電方式來改變這種情況。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開始采用無線充電技術。
2020/11
利用磁共振技術實現的無線充電還可以控制線圈的電磁場,根據產品能量需求,將磁共振供給到所需位置;通過編程控制電路,減少多余能量的發射功率,避免能量浪費。未來,線圈會平放在桌子上,你可以在有效距離內隨意拿起或放下手機給手機充電。出門不用擔心沒帶充電寶,手機沒電也不用擔心借不到充電寶。我們只需要走進一家購物中心、一家飲料店或一家餐館,并及時收費。這個場景將在2020年實現。